山东软科学研究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科技发展

聚力经略海洋,扬帆满舵向海图强 ——山东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述评

文章来源:软科学  日期:2023-03-08     点击:

图为繁忙的山东港口威海港。(资料片)

春潮涌动,车船如织,山东港口各码头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居首,这是山东引以为傲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同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蓝色”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94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0%,对全省经济和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7%和18.7%,海洋经济进入总量增长和效率提升新阶段。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持续推进海洋开放合作

春节期间,山东港口贸易集团首笔塞拉利昂铁矿石业务顺利落地,成为山东港口各板块协同发力的新成果。“一方面我们向上游产业链挺进,与终端钢厂加强沟通,建立与非洲矿石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携手青岛港董矿公司,协同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和贸易服务质效,以融合优势畅通供应链服务,为内陆钢厂节日生产提供有力保障。”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青岛公司总经理秦书平说。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山东谋定而动,大力推进一体化改革、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全面释放港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沿海港口告别过去的单打独斗,握指成拳,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一体化改革后的3年多时间里,山东港口一路快跑,大步超越。2022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成立以来连续跨越4个亿吨大台阶,集装箱量突破3700万标箱,总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三位,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2月17日,由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同建设的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山东港口从装卸港向金融贸易港转型发展的长远布局。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之初,便启动了港口从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的转型升级。“目前,山东港口已逐步在大宗商品交易、结算、交割物流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山东港口投控集团副总经理张亮介绍,下一步,山东港口将以油品等大宗商品贸易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多货种、上下游产业链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打造大宗商品东北亚集散基地和国际交易中心。

港口不仅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鲁南经济圈最便捷的出海口,日照市坚持港口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配套联动,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今年2月6日,总投资387亿元的48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在日照港举行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项目涉及物流、园区、文旅等产业,进一步推动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融”。

对陆,港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港产城共生共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向海,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借力港口,山东拥抱海洋、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

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022年,山东港口海向新增航线37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13条、RCEP航线14条,拉动外贸进出口近200亿元,航线总数达到327条,外贸航线233条,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山东抢抓RCEP机遇,有效扩大“一带一路”市场规模,货物贸易规模不断跃升,外贸新动能持续激活,进出口稳固提质良好态势更加显现。2022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再创历史新高。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海洋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威海世纪博康海藻有限公司车间里,海带从流水线一端输入,走出流水线时已经全然没有了原本的模样,成为高附加值的活性原料。“我们再以这些活性原料为核心配料,加工制作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海洋药物、化妆品等,充分挖掘海带的附加值。”公司董事长郝守祝说。

1吨干海带,用盐渍、烘干等传统初加工工艺加工后,市场价值约4万元;通过精深加工,市场价值可达43万元;再以这些海藻活性物质为核心配料,研发生产出功能产品,其附加值又可以提升10倍。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山东具有发展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有利条件。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之一全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链迈向全国价值链中高端。全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钢花飞舞,流光溢彩,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为荷兰Van Oord公司建造的大型风电安装船正在焊接作业。另一边,其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3060”系列2200T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在进行分段建造。这艘有四条“腿”的轮船,“腿”收起来,可以在海上航行;“腿”伸出来,能稳稳地“站”在70米深的海中,一次吊装起2200多吨钢铁结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技场。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把创新驱动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为海洋产业发展不断注入动能。

打开手机App“西太观测网”,就能看到从西太平洋深海传回的现场数据,温度、盐度、流速等一目了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带领科研团队建成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西太平洋主流系连续实时潜标组网观测。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目前,山东拥有一支全国数量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0人,占全国33%,全国排名第一;在山东入选的海洋领域国家“杰青”达43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崂山实验室获批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截至今年1月,我省共集聚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近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不断为我省海洋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省科技厅海洋处负责人介绍。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保护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

行走在烟台长岛南长山街道王沟村的北海岸,搬开海滩上的鹅卵石,用铲子挖出海沙倒入筛子过滤掉泥土,把滤出的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放入试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王雁看似枯燥的工作,实则在一点点拼凑着长岛大型底栖生物资源图谱,为国家海洋公园创建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7月,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在长岛全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5年多时间,“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魅力初步彰显。“通过现阶段考察,我们发现长岛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尤其是在藻类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王雁说。

近年来,山东把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输入海洋的重要闸口,其整治力度关乎海洋生态。“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整治入海排污口20882个,占全部入海排污口的99.8%,超过年度整治任务19.8个百分点。”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介绍。

同时,山东自我加压,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范围由沿渤海四个市拓展至沿海七市,实施全海域协同攻坚;打通陆地海洋的界限,将黄河、海河、小清河等重点入海河流上游7个非沿海城市的41个县(市、区)纳入作战范围,实现全流域系统治理。如今,黄河口、莱州湾、庙岛群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各类海洋保护区优良水质面积显著增加,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景观、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保护对象保持稳定。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日照市东港区,“环境友好型”成为东港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攻方向,吸引了一批高端高质项目落地投产,重点打造航空、旅游、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型产业集群。

风从海上来。乘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东风,聚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山东正奋楫扬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扬帆满舵,蔚蓝可期。


联 系 人: 陈老师 官方网站:www.sdrkx.org
联系电话:13969121275 鲁ICP备12085344号-1
地 址:山东省千佛山东二路19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 山东软科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