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软科学研究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科技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文章来源:软科学  日期:2022-12-03     点击:

       山东持续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创新行动,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加速显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历时110多天,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的70多亩藜麦试验田丰收在望,这是山东率先在国内培育出的低海拔多熟制藜麦品种。经专家现场测产,实际亩产突破500斤,是历年测产结果最高的一次。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刘存辉:“从今天的现场来看,农高区种植这几个品种,它的性状基本上稳定,对山东地域适应性也越来越好。”

藜麦原是南美洲盐湖地区的高海拔作物,耐盐碱、抗干旱,营养价值高,国内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但在低海拔和雨热较大气候条件下,容易患病减产。要在山东900万亩盐碱地上推广种植,科研团队首先要培育适合平原种植的种子。为此,山东专门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台账,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领域的29项内容开展科技创新行动。东营盐地藜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员张平:“最早是2000多个种质资源,从温室里不断的一件一件的栽培,然后再选这种的单株,选好了以后再大批量的在大田选育,这个要可能会要到2~3年以上,才会选出一个好的品种。”


依托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省科技厅配套“良种工程”等科技项目,集聚全省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盐碱地育种,解决了以往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今年,科研团队初步筛选出9个分别具有高产、快熟等性状的藜麦基础品种,并在新疆、上海等地做农田实验,培育出多性状杂交品种72个。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慧:“这个就是我们筛选出来的,在东营盐碱地能结种子的材料,这个品种是高原的材料,如果不在温室里它的穗子能有1米多高,通过它和它之间杂交,培育出高产、生育期较短,避开7、8月份的大雨的种子。”

科研成果落地,也带动了农业管理技术突破。依托农高区平台,目前,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青岛农大等十几家参与单位,共同建立了从藜麦育种到农技管理、收割的全链条生产体系。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世华:“可以利用现代农业在蔬菜上或者其他的作物上种植技术,我们做一下包衣,这样既可以防虫,加上以后它可能更好的吸水。包括农机(收割)这一块青岛农业大学,一些机械研究院,都可以来协助我们做这些相关的工作。”

眼下,山东已收集和创制耐盐碱植物新种质资源1万8千多份,这些技术将直接带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家前沿交叉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科创平台落地。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处长李百东:“按照项目、人才、平台、基地一体化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适宜盐碱地品种、技术、装备、投入品、农作制全链条集成创新,支持财政经费4200余万元,组织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项目10余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联 系 人: 陈老师 官方网站:www.sdrkx.org
联系电话:13969121275 鲁ICP备12085344号-1
地 址:山东省千佛山东二路19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8 山东软科学研究会